新华社北京9月29日电(记者应岱臻)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见证人,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0多年的美国人田飞宇说,他最大的感受是“中国艺术发展的环境变化太快了。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从业者的专业精神、藏人视野的国际化和艺术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和扩大。最直观的事情是越来越多的人来看展览。"
田飞宇自2011年起担任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馆长。在此之前,他已在中国艺术媒体从事评论和策划工作多年。
“我仍然记得十多年前,即使票价很低,也很少有人来看展览。”田飞宇说:“现在,刚刚在九月初结束的毕加索画展的参观者人数是35万,这太令人吃惊了!”
这幅画展示了前来观看毕加索展览的观众。Ucca供应图
新中国成立70年来,中国人民逐渐从生活需要转向享受和发展需要。无论是中国美术馆精品专场创纪录的参观人数,还是“国宝”等文化项目的大受欢迎,还是各大城市文物和艺术展数量和质量的提高,以及参观人数的不断增长,都显示了中国人对艺术教育和艺术欣赏的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。
田飞宇说,今天中国的展览、艺术博览会等活动数量非常可观,“这些活动对艺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”。更让他吃惊的是,许多中国老人也开始进入艺术博物馆,甚至参与其中,“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”。
将近70岁的陈绍琴(音译)已经在ucca做了两年多的志愿者翻译,总共提供了2000小时的口译服务。她只有初中文凭,只在小学学过唱歌和跳舞,这与“艺术”有关。
在中国,70岁的陈绍琴就出生在新中国成立后,他们的基础设施和物质生活非常匮乏。
“我年轻的时候,我们那里的中小学没有艺术课,后来的工作环境也没有什么艺术氛围。这是我的遗憾之一。”陈绍琴说道。
2008年陈绍琴和家人来到北京后,他被ucca的展览、讲座等活动所吸引。“我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地方。我一年来将近40次。”
她说虽然她老了,“我还是想赶上时尚。在这里做评论员给了我接触艺术的机会,弥补了我年轻时的遗憾。”
田飞宇说,他对中国艺术市场的未来发展非常乐观。“中国的艺术氛围越来越好了。不仅有像陈阿姨这样的老一辈支持者。更重要的是,中国仍然有一群优秀的年轻人代表着中国艺术的未来发展
“我没有任何特别喜欢的艺术家,但是如果我觉得这个展览不错,我会尽我所能花时间去看它。”虽然他目前从事与艺术无关的工作,但28岁的庄莉说,“观看展览时,你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一些想法。对我来说,我喜欢自由和个性的一些元素。”
图为观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陈列柜前观看圆明园青铜虎丛。新华社记者李贺
与前几代人相比,像庄莉这样的中国“90后”年轻人能说流利的英语,活跃在社交网络上,愿意参加各种国际艺术博览会,并有敏锐的艺术嗅觉
“我身边还有很多喜欢看展览的朋友,我们经常预约一起看展览。”庄莉说,我不是一个“文清”,但我是一个“喜欢艺术的人”。
1949年,中国只有55个公共图书馆、896个文化中心和21个博物馆,而到2018年底,中国有3,176个公共图书馆、3,328个文化中心和5,354个博物馆。有无数的私人和民间艺术机构。
美媒晒贾巴尔生涯胜场:20赛季1074胜超5支球队
2019-11-14 21:04:21悬架减配动力不变,新马自达3凭什么贵1.6万
2019-11-08 19:19:45这一次 萧山和余杭不约而同为这事“拼”了
2019-10-30 15:43:24杜阿尔特:很高兴上演首秀并实现梦想 我想证明我的价值
2019-12-01 20:36:14梅罗球迷Battle!莱因克尔回怼摩根:请专注于足球本身
2019-11-08 15:24:13最佳楼栋位置在是哪儿?如何挑选最佳住宅?
2019-10-19 13:59:37中国羽毛球公开赛决出各单项四强
2019-10-19 17:47:08▶超燃内蒙古宣传片!亮丽风景线 中国内蒙古
2019-10-28 13:39:44今年我国快递业务量有望突破600亿件
2019-11-05 21:00:51巴尔韦德:梅西赛季首次出场,还要和锋线队友磨合
2019-12-03 18:44:05© Copyright 2018-2019 beckemartin.com 李宅门户网站 Inc. All Rights Reserved.